【出伏】出伏的自我调护
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推拿理疗科 主治医师 季伟
出伏,顾名思义,就是出了三伏天的意思。比如今年的末伏时间是8月24日,那么第二天25日就是出伏,每年依次类推。它标志着炎炎夏日已经结束,天气会越来越凉爽。
秋意渐浓,但是我们还要小心“秋老虎”发威,短期回热天气,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。特别是在夜晚,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,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,因此,早晚要注意加衣,不要赤膊露体,防止受寒。寒邪束表易引起感冒,风寒入络易引起中风,寒邪下扰易引发“老寒腿”,寒邪克胃易引起腹痛腹泻,因此我们也不要太贪凉。
中医认为秋属金,主于肃杀,肺气旺。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,气候寒热多变。“五气”燥为秋季主气:1、易于耗伤津液,引起口鼻干燥,咽干口渴,皮肤干涩,甚则皲裂,毛发不荣,小便短少,大便干结等;2、易于伤肺,引起干咳少痰,或痰黏难咯,或痰中带血,甚则喘息胸痛等。
因此出伏后要预防寒、燥引起的疾病,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:
一、身体经历了与炎热夏季的对抗,秋高气爽易秋乏,劳逸结合,早睡早起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二、白天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,夜间注意添衣保暖。
三、饮食: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;但西瓜、苦瓜、冷饮等要少吃;
可以适当吃一些肉食,“贴秋膘”以弥补盛夏为了清热解暑饮食过于清淡的损耗,但是不要过度,引起肥胖还是对身体不利的。
四、合理锻炼,增强体质:凉爽的早晚,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:慢跑、游泳、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,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。
五、人体穴位的保健按摩,我们选取太溪穴、三阴交穴、阴陵泉穴、背俞穴等,以补益肝肾,滋阴润燥。
1、太溪穴:位于内踝尖和跟腱连线的中点处,可滋阴降火,补肾调经。
2、三阴交穴: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,胫骨后缘可以滋补足三阴经的阴液;
3、阴陵泉: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的凹陷中。具有滋阴润燥、健脾化湿、祛湿泻热、止痒之效;
以上穴位均在小腿内侧缘,因此可以双手从膝盖内侧缘搓(或点按)到内踝,共计5分钟左右。
4、背俞穴:后正中线旁开1.5寸处,按摩此部位对于肝俞、肺俞、脾俞、肾俞同样有滋补阴液,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。操作方法:双手掌贴于背部,摩擦后背3分钟。
上一篇: 【中医妇科】您会正确备孕吗?
下一篇: 【医学小常识】夏时食养有“六瓜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