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不要怕,中医教你控糖之法
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: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1.6%,大约有1.14亿糖尿病患者。除已确诊的患者以外,还有许多糖耐量异常的人群,即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者,他们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极高,随时有可能成为糖尿病的确诊人群。长期高血糖或血糖控制不佳、反复波动的患者,会出现诸多并发症、合并症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中医学以“治未病”的养生观及整体施治、辨证施治理念为特点,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,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通过综合运用各种中医调养方法,并配合现代医学药物的应用,从而能够更好的降低血糖水平、提高治疗效果。本文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, 浅探中医调摄方法在血糖控制中的应用。
1. 饮食调控
中医古籍《黄帝内经》 认为糖尿病是“肥美之所发也”,即患者饮食中多油腻肥甘, 损伤脾胃,变生痰湿,从而导致“内热、消渴”,指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。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的分泌和进食的多少、种类影响血糖水平, 亦强调合理膳食在血糖控制中的重要性。中医糖尿病饮食疗法当遵循“食不偏嗜、谨和五味、饮食有节“ 的原则,即饮食搭配要营养均衡, 五种颜色的蔬菜搭配食用, 注意搭配食物的寒凉温热性质, 勿暴饮暴食, 勿饥饿过度, 提倡少食多餐, 切忌贪食;忌食肥甘、油腻之品, 以免助湿生热;忌食辛辣、煎炸、烤炙的菜肴, 防止助热伤阴, 加重病情;慎饮酒。
药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,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,同时兼顾美味营养的口感,而现代研究结果亦表明, 药膳对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血糖效果明确。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,结合自身具体病情,合理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或培补肝肾或清热润燥等作用的药膳。部分药膳、及其功效、适应症见表1。
另外,中医学强调“因人制宜”、“因体制宜”,即不同患者有不同体质,在治疗上当根据体质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药。相关研究指出,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阴虚质、气虚质及痰湿质,针对上述常见体质类型的人群,可适量选取对应的食材或药材进行烹调食用。见表2。
2. 起居情志调摄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载:“法于阴阳, 和于术数, 食饮有节, 起居有常, 不妄作劳, 故能形与神俱, 而尽终其天年, 度百岁乃去。”强调顺应四季发展的规律, 合理安排起居, 可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记载,:“春三月, 此谓发陈”此时阳气生发, 患者应夜卧早起, 户外缓步, 披发宽衣, 保持形体舒缓、情绪舒畅调达;“夏三月, 此谓蕃秀”此时阳气隆盛, 患者应夜卧早起, 增加适度的户外运动充分享受阳光,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;“秋三月, 此谓容平”为了缓其肃杀之气, 患者应早卧早起, 减少活动,保持心里的情绪稳定, 限制对欲望的需求;“冬三月, 此谓闭藏”此时人体代谢减慢, 适宜早卧晚起, 趋暖避寒, 同时注意适量的运动,,避免情绪激动导致的血糖升高。
3. 运动调摄
孙思邈在《千金方·道林养性篇》中记载“养性之道, 常欲小劳”,“体欲常劳, 但勿多极”古人倡导运动, 以舒通血脉, 以达养生长寿目的。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是中医传统保健运动功法的代表, 以阴阳既对立又统一、既转化又消长为理论依据,具有调阴阳、畅气血、养正气、舒筋骨的作用。多项研究表明, 这些功法能增加肌肉收缩力, 调节血脂血糖, 改善胰岛素抵抗, 维持体内微循环, 可有效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。
需要注意的是, 保健运动通常情况下不宜在清晨进行锻炼, 冬季可以选择在午后3点到5点进行锻炼, 夏季可以在下午4点-6点进行锻炼。除此之外, 由于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, 因此要想达到有效的防控效果, 也必须要坚持锻炼, 避免半途而废。
4. 针灸推拿调摄
针灸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,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作用到达有关脏腑, 借以调整机体功能, 增强抗病能力,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有一定疗效。虽然患者不能自行施针用灸,但可以在了解穴位基础知识后进行自我日常按摩保健,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,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进展。以下列举常见取穴及按摩操作要领。见表3.
糖尿病不要怕,中医教你控糖之法
此外,合谷、太溪、丰隆、然谷等穴位亦是糖尿病患者常用且易操作按摩的穴位。目前在临的实践中,患者还可以选择贴敷(如三伏贴、三九贴)、穴位埋针及耳穴贴压等治疗方法,对缓解症状、提高正气、预防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。
5. 小结
现代医学证实,进行运动、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糖,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,这与中医学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的养生观不谋而合。中医理论不仅强调患者本身的病情治疗,而且提倡修身养性,在慢性病的防治中有独特的优势。
上一篇: 【医学小常识】夏养“心神”
下一篇: 准备开始要宝宝了么?高危女性如何备孕!